大河网讯 “我是谁”,自古便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。中国诗歌源头《诗经》中,三分之一的作品都与河南相关海证资本,这片土地的山水风物是古人的“诗词素材库”,也因此,唐代诸多著名诗人出自河南。
7月25日,洛阳师范学院郭发喜教授在洛阳图书馆以诗为钥,为参与2025“亲情中华·中国寻根之旅”夏令营——遇见河南·诗歌营的86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打开通往故乡深处的门。“我是谁”的答案,在唐诗的平仄间渐渐清晰。
图为讲座现场。
“唐代的诸多著名诗人都是河南人,能举一些例子吗?”“白居易、刘禹锡、杜甫、李商隐……”面对郭发喜的提问海证资本,台下来自美国美南河南同乡会的营员崔嘉瑞踊跃举手发言。
事实上,这些河南本土诗人用笔墨铸就了文学史上的辉煌。巩义的杜甫,一句 “月是故乡明” 的低语,道尽了对故土的绵长眷恋;荥阳的李商隐写下 “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” 名句,至今仍让龙门的月色多了几分缠绵;祖籍为洛阳的刘禹锡则以 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 的豁达,让秋光洋溢着昂扬的诗意。
营员在抄写诗句。
“感觉河南是历史和诗歌的宝库,好多唐诗都和河南有关,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,等待我们去挖掘。”美国美南河南同乡会的营员崔嘉瑞老家在开封通许,她告诉记者,听了讲座后海证资本,她对“老家河南”有了更深的感触。
河南的诗,是刻在地理骨血里的。“《全唐诗》关于洛阳的诗歌超过五千首,与河南有关的诗歌保守估计在一万首上下。”郭发喜向华裔青少年们举例,龙门石窟、应天门、大运河、上阳宫、定鼎门、白马寺、梁园、汴梁、嵩山等都有自己专属的诗歌。
营员们在讲座结束后与郭发喜老师合影留念。
当杜甫“中原有兄弟,万里正含情”、白居易“每入河南府,依然似到家”的诗句出现在大屏幕上,海外华裔青少年们逐渐认识到,无论身在何处,与这片土地的联结从未断裂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这片土地上萦绕的故土眷恋、奔涌的亲情牵念、激荡的天地感怀,早已通过诗人的笔刻进了民族的记忆里。
这些诗句里,藏着河南的过去,也映照着它的现在。诗中“太行王屋二山”的巍峨,如今仍在济源的群峰间挺立;“天下之中”的郑州,既延续着古中原的厚重,又生长出现代都市的繁华。变的是街巷里的车马,不变的是河洛文化的根脉,就像河图洛书的密码,仍在洛阳的龙马负图寺里等待每一个寻根者去破译。
营员们在讲座结束后与郭发喜老师合影留念。
在河南的诗歌与古迹中行走、聆听,这些海外华裔少年触摸到的不仅是古老的砖瓦和诗句海证资本,更是自身文化基因的源头。他们寻找的答案——“我是谁”,正蕴藏在这片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土地深处。理解“寻根”的意义,就是寻找“遥远的自己”。(周金淼)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