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8月17日电(记者冯源)“余有一大爱焉美林配资,曰爱国……国即余命也,国亡则余命亦绝矣!”这是17岁的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,在日记写下的誓言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8月29日晚,满怀胜利喜悦的郁达夫却被日军带走后秘密杀害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也是郁达夫先生殉难80周年。
8月15日至16日,“抗战文学暨郁达夫殉难八十周年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。研讨会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师范大学“文艺批评研究院”、杭州市富阳区文联“郁达夫研究学会”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,来自海内外的上百位学者齐聚一堂。
海内外学者围绕抗战时期文学及文艺实践,抗战书写的流变、郁达夫文学遗产与文本新解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美林配资,共同缅怀郁达夫先生的爱国精神与文学贡献,推动抗战文学研究的跨国对话。
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、副主席吴义勤表示,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,其作品不仅以深刻的思想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时代,更在抗战时期以笔为戈,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。他强调,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继承先贤遗志,从抗战文学中汲取力量,创作出更多反映民族精神、彰显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。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说,郁达夫作为浙江籍作家和革命烈士,不仅创作了《沉沦》《故都的秋》等经典作品,还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抗战文学记录了战争苦难与抗争悲壮,蕴含团结御侮、爱好和平的价值观,是民族精神的审美表达。研究抗战文学不仅可以回顾历史,更为解决当今世界问题提供镜鉴,为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提供文化支撑。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表示,希望这次会议能推动国际学界对抗战文学的研究,让抗战历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记忆,同时加深对郁达夫的作品、史料的研究,让文学史更加鲜活、更加真实。
郁达夫于1896年出生在当时的杭州府富阳县(今杭州市富阳区)。2015年,富阳撤市设区时,市民投票将原市心路和市心北路改名为“达夫路”,以表达对这位故乡之子的深切怀念。杭州市富阳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张鹏介绍说,作为郁达夫的家乡,富阳近年来加大了对郁达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力度。当地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进一步深化对郁达夫精神的挖掘与传播。
在大会发言环节,学者们围绕郁达夫创作的精神底色、身份认同、抗战书写历史脉络及“五四”遗产等核心维度,挖掘抗战文学与郁达夫创作的思想史价值。特别是海外学者的发言,从区域互动、国际维度及跨文化比较出发,为郁达夫研究注入全球视野,呈现出多元的国际解读路径。他们还围绕抗战文学的文本解读、研究视角、场域实践、区域文艺,场域实践、统战研究与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关系,郁达夫的史料、作品、思想及跨文化接受等方面展开研讨,从作品和思想与精神内涵挖掘郁达夫的深层价值。会议还特设了研究生论坛,有100余名海内外高校的青年研究生报名参与。
与会学者表示,研讨会不仅是对郁达夫殉难八十周年的深切缅怀,更是对抗战文学与历史精神的一次集体回望与传承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洪治纲在学术总结中表示美林配资,研讨会汇集了全球学术力量,不仅梳理了抗战文学的历史脉络,更在郁达夫研究的史料发掘、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